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众所周知,“体验”(Erlebnis)一词自狄尔泰以来,已成了西方现代解释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这个词在德文中源于动词erleben,有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之义,其词干为leben,即生命或生活。可见,体验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存经历密切相关的,不过,与中国人“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张载)的愉悦感和光辉感不同的是,西方人的生命体验总是伴随着个人的内心痛苦、阴郁和丑恶,即一种否定的精神,如黑格尔就把感受痛苦(否定的感觉)称为有生命之物的特权。因此,谈到体验或生命体验,西方人常将之与痛苦、矛盾、陌生感联系起来,而痛苦和陌生感正是引起人的生命体验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各门人文科学和艺术中,“陌生化”已成了引起人真实体验的重要手段。
阅读全文 »

不管人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作为近代理性思维的创始人,笛卡儿在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笛卡儿打破中世纪思维方式所使用的武器是一种带有强烈思辨色彩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中所包含的理性主义实质贯穿于后来各代理性派哲学体系之中,形成这些体系于其中运动的背景及它们与经验派分庭抗礼的基础,同时也在摧毁旧的基督教神学,由对神的研究转向对人自身的研究的历史动向中造成了某些永久性的后果。另一方面,这种理性主义本身的形而上学性也导致把理性从感性分离开来并独立出来,导致笛卡儿哲学中一连串内在矛盾和他的二元论,最后导致他的哲学分崩离析。笛卡儿哲学的这种内在矛盾是按照逻辑的必然性发展而来的,对笛卡儿体系的矛盾结构作一个层次分析,探讨其中推动整个体系运动的逻辑必然性,这一工作无论对于哲学史研究来说还是对当代哲学的继续向前发展来说都并没有过时。但它并不是“解释学”的,而是本质论的;它对于它的结论并不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努力总结出一般性规律,以资进一步的哲学思维借鉴。
阅读全文 »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字面上没有提到知性问题。然而他对认识过程划分的实质,是否具有“感性一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呢?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阅读全文 »

五年来的文化大讨论,尽管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取得了有益的成果,然而,由于尚缺乏明晰严谨的概念体系,深刻系统的理论说明和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使得这场讨论仍然停留在概念模糊、议论浮泛的阶段,亟待向深层发展。如上所述的诸多问题也迫切地需要理论工作者作出更为深刻的、多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这就把建立一门“文化学”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阅读全文 »

因此,对闵采尔及其思想的阶级属性就必须作这样三点说明:作为思想家,他的神学政治理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的幻想;作为宣传者和政治鼓动者,他的纲领代表无产阶级萌芽因素的愿望;作为宗教革命预言者,他的预言代表广大农民和平民的革命情绪。这样说明了之后,我们可以说,作为他本人,即历史人物闵采尔,革命家,他是“无产阶级萌芽的代表人物”。把他的思想的阶级属性和他作为革命家的阶级属性混为一谈,以及把他思想中的各种成份作简单化的看待,都是不适当的。
阅读全文 »

美和善一开始就无法分离,因此,“外在美”(所谓“漂亮”)与“内在美”(“心灵美”)是无法分离的。并不存在与心灵美绝对无缘的外表美,因为实际上,一个人外表的美不只在外表本身,而在这外表在欣赏者心里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所寄托的情感。常常有人替外表的美规定一些僵死的规范,而置人的内在灵魂于不顾,但这充其量不过是如康德所指出的“合规格”而已。外表美不单是外表的形状、特征和比例,它还通过人的表情、动作姿态、声音、语言、风度、仪表等等而表现出来。外在美是内在美的反映和现实化。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