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术成为思想的风骨 又名:怎样才能产生“新”的思想 发表于 2023-07-02 更新于 2025-02-06 分类于 随笔 本文字数: 2.5k 阅读时长 ≈ 9 分钟 真正站得住的思想总是在与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艰苦辩难和反复对话中建立起来的。哲学家就是那种善于站在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其他哲学家的地位用他们的眼光看世界的人。 阅读全文 »
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 发表于 2023-07-02 更新于 2024-12-08 分类于 时评 本文字数: 6.4k 阅读时长 ≈ 23 分钟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正面临着身份的困惑。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定义,知识分子就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这是一个极其中性的定义,它把知识分子拉平到了与一般老百姓(即“文化水平不高、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同等的地位,即他们都是“劳动者”,只有文化水平高低的不同。知识分子用“知识”来劳动,普通老百姓用体力来劳动,如此而已。 阅读全文 »
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 发表于 2023-07-02 更新于 2025-08-13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 3.3k 阅读时长 ≈ 12 分钟 其实在德里达看来,两千年的西方哲学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语言学转向”,而是从巴门尼德以来一直受到强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统治。所谓“语言学转向”的说法,只不过表明现代哲学开始意识到并重视自己的这一传统而已;但这并不说明现代哲学在这一点上有了什么重大的突破,恰恰相反,即使我们时代最具哲学反思意识和冲击力量的海德格尔哲学,在德里达眼里也仍然没有走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 阅读全文 »
关于苏格拉底赞赏“子告父罪”的背景知识 发表于 2023-07-02 更新于 2024-12-08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 6.6k 阅读时长 ≈ 24 分钟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我对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所写的长篇系列批评文章《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学海》2007年第1期)而引起的讨论十分热闹(参看《学海》2007年第2期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胡治洪四人的文章,以及我在该杂志第4期上的回应;还有《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上林桂榛的文章及我的回应)。由于这些文章都是一些论战性质的文章,主要是相互辩驳,来不及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的考察,所以本文想在这方面弥补一下论争的不足,特别在争论的一个焦点即苏格拉底对待“子告父罪”的态度问题方面,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以便直接面对事情本身。 阅读全文 »
民主是要训练的 发表于 2023-07-02 更新于 2025-03-26 分类于 时评 本文字数: 1.4k 阅读时长 ≈ 5 分钟 最近,媒体关于初一学生雷梦佳被同班同学投票“投死”的事件引发了一场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大多是追究少女死亡该谁负责的问题。而我想到的却是,民主这个东西不是谁想实行就可以实行的,它需要一种行为训练,最终是一种道德训练。 阅读全文 »
浑沌的学界 发表于 2023-07-02 更新于 2024-12-08 分类于 时评 本文字数: 1.4k 阅读时长 ≈ 5 分钟 庄子有一篇寓言,说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儵与忽到中央之帝浑沌处游玩,受到浑沌的款待,于是商量如何报答浑沌。他们见浑沌尚未开窍,就决定帮助他开窍,于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待文明发展的一个心结,即与时俱进、只争朝夕(儵忽)固然好,但最理想的还是浑沌未开的状态。 阅读全文 »